Sunday, March 13, 2011
Friday, March 11, 2011
发掘孩子的想象力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测验,给我们的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镜片”;而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了许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是眼泪”、“是肚脐眼儿”、“是围棋”、“是表”等等,让我们不得不惊叹于他们的想象力。这个测验让人不由得发出疑问:
难道想象力会随着年龄递减吗?
为什么年龄越大的孩子,想象力越贫乏呢?
这是成长的必然结果,还是教育的失误呢?
可事实上,想象力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并非伟人、奇人或者外国孩子所特有,但为什么我们孩子的想象力就是不足呢?其中一个原因当然是“个别差异”,也就是说想象力与其他能力一样,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有差异。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却是“人为的束缚”或者“人为的忽视”。
年龄、学识并非扼杀想象力的凶手,那些伟人、奇人不但知识渊博,也同样想象力惊人。因为他们学习知识,却保留着对知识的质疑,相信一定有更多超越已有知识的空间,于是想象力因为知识而变得更加有力、有方向;而我们的孩子却可能被“知识”绑住了想象力,因为成人让他们过于相信知识,因为我们忽视了孩子的想象瞬间,于是原本想象丰富的孩子变得不会去想象了,所谓“用进废退”,想象力就是这样在“不用中退化”了。今天,如果您相信“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那么就请留意孩子的想象瞬间,并用智慧加以引导吧!
妈妈正在做包子,五岁的小女儿坐在小凳子上看着。忽然女儿提了一个问题:“星星是从哪儿来的?”
妈妈没有急于回答,而是说:“你想想看。”
女儿出神地注视着母亲揉面的动作:揉面、揪面团、擀面饼、包包子……
看了好一阵子,女儿突然说:“我知道星星是怎么做出来的了,是用做月亮剩下的东西做的。”
妈妈听了先是愣了一下,然后特别激动地亲吻了自己的女儿:“宝贝儿,你的想象真奇特。”
爸爸听了这件事以后也非常高兴,拉过女儿给她讲女娲造人的传说……
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许多“奇思妙想”常常会遭到成人的打击——
“星星本来就有的,有什么好想的,快点儿背书吧!”
“你就会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老师讲的却什么也不知道。”
“你去看看书上怎么写的!”……
我们成人在不知不觉中将孩子引入一个不需要想象,只需要记忆的世界,最终,这些孩子也变得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只会重复前人的知识与技能,不会突破与创造。所以,如果你认为想象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就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留意你对孩子“奇思妙想”的反应。有个幼儿园中班上一节关于“云”的课,老师有着明确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认识云、了解云的形成。上课了,老师向小朋友们展现画着云的图,然后问小朋友:“这是什么?”
小朋友说:“是波浪。”
老师说:“再看看。”
又有小朋友说:“是烟。”
老师继续鼓励:“再仔细看看、想想,这到底是什么?”
终于有小朋友说:“是云。”
老师欣喜地夸奖:“对了,是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云’。”
不去管老师最终是不是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单就这一段“启发式”的问答,我们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对一个固定答案的追求。虽然老师在尝试用“启发”与“参与”的方式让孩子来学习,但实际上,孩子仍然在老师的控制下,在一个答案的控制下。老师对前面两个小朋友虽然没有做出直接的否定,但“再看看”的启发其实就是对孩子“波浪”或者“烟”回答的否定。年幼的孩子是很依赖别人对他的评价的,久而久之,孩子就只会说老师需要的答案了,或者如果不知道标准答案干脆就不说、不想了。
而实际上,“波浪”、“烟”的回答错了吗?难道“云”不可以像“波浪”、“烟”吗?如果老师对前面两个小朋友表示肯定:“很好!还有吗?”可能会有更多的小朋友说出奇奇怪怪的“东西”来,而老师这个时候则可以得意地告诉大家:“你们说得都很棒,它好像是任何的东西,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本领这么大,一会儿是这个,一会儿是那个。原来它是云,一片什么都像的云!”这样是不是也可以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又给了孩子想象的空间,最重要的是鼓励、肯定了孩子的想象力。孩子们将在彼此的想象激励下非常喜欢“云”,而且会在以后的日子里对“云”有更多的关注与想象。
在一个折纸游戏中,孩子学会折小兔子后,把小兔子贴在了纸上。这时妈妈问:“小兔子生活在哪里啊?”
孩子就给小兔子画了一所漂亮的房子,还有绿草地、美丽的小花。接着妈妈又问:“你知道小兔子爱吃什么东西吗?”
“它最喜欢吃萝卜,我得给它画些萝卜!”孩子高兴地继续做着。
“你觉得小兔子还需要什么呢?”
“还需要朋友、妈妈、爸爸、玩具……”孩子开始设计出越来越多的东西。原本只贴了一只小兔的白纸,现在不但有了漂亮的房子、绿色的草地、美丽的鲜花、可口的萝卜,还有在跑步的小乌龟,另一只穿着裙子的小兔、大大的蘑菇、飞翔的小鸟、高高的太阳、弯弯的小溪,别提有多热闹了。
这不正是训练孩子想象力的好办法吗?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玩,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聪明”,尽可能保证孩子是游戏的“主人”,这样才能给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留下足够的空间,而孩子也可以在自己的想象中玩得更尽兴、更自主、更活跃。
总之,孩子的想象力无处不在,家长只要开放自己的思维,放开孩子的手脚,就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聪明父母只需教孩子三件事
父母对待孩子无外乎三种情况:
一 是事事管、时时管,做了很多事,效果却不好;
二 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结果更不好;
三 是也管但不全管,做得不多,但都切中要害,孩子成长一帆风顺。
杰出的父母从来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更明确地说,只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父母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成功;什么时候与孩子关系不好,对孩子的教育就容易失败。而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其关键在于“定位”:
1、不当“法官”,学做“律师”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问题,便迫不及待地当起了“法官”,这是很危险的。孩子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父母要积极地影响与教育孩子,不了解其内心世界便无从谈起。而了解孩子的第一要诀是呵护其自尊,维护其权利,成为其信赖和尊敬的朋友。即父母对待孩子,要像“律师”对待自己的当事人一样,了解其内心需求,并始终以维护其合法权利为惟一宗旨。
2、不当“裁判”,学做“拉拉队”
在人生竞技场,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父母既无法替代孩子,也不该自作主张去当“裁判”,而应该给予孩子一种保持良好竞技状态的力量,即“拉拉队”的力量。这样更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而这正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父母做孩子的“拉拉队”,既要善于发现和赞美孩子,还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失败,在挫折前做孩子的战友。
3、不当“驯兽师”,学做“镜子”
孩子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他们通常只能依据他人的反馈来认识自己,这时父母的“反馈”作用即镜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不做“驯兽师”,学做“镜子”,才能帮助孩子提高自我意识,才能让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权威”,转而和父母沟通。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等一等”是很有用的。比如我们被蚊子叮一下,不管它,很快就会没事,若总去挠,却要很长时间才能好。原因就是人体有一定的自我治愈功能,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会好,施加外力只会适得其反。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停下来,等一等,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孩子有效地沟通,不用教育就能解决问题。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第二件事: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父母如果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无疑是在葬送孩子美好的未来。
1、一切从习惯培养开始
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智育是良好的思维习惯,德育是细小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更加体现在人的细小的行为上。大量事实证明,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力量,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从习惯培养开始。
2、习惯养成绝非一日之功
习惯是个大问题,是大智慧。良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其主要原则是: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快节奏,多活动,求变化,快反馈,勤矫正。习惯养成关键在头三天,决定在一个月。父母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让孩子在习惯养成中发挥主人作用。
3、通过习惯培养铸造品格
教育犹如海上行船,必须按正确的航线行驶,否则,船越大越有触礁沉没的危险。人的品质,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养问题通常很难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不过,研究者发现,习惯与人格相辅相成,习惯影响人格,人格更会影响习惯。正派、诚实、责任心、爱心、合作精神、讲究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过习惯培养来铸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第三件事:引导孩子学会学习
吸引孩子热爱学习、引导孩子学会学习是父母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父母的真正魅力所在。
1、孩子厌学是有原因的
放任不管,任其潇洒;乱管瞎管,种瓜得豆;唠叨数落,肆意打骂;代替包办,制造“机器”……父母若采取如此种种不明智的做法,只会使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只是表面现象,背后一定有原因: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没有找到孩子最擅长的方面?是没有科学用脑?是父母阻碍了孩子的“玩中学”的天性?是孩子没有意识到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 找到背后的原因,才可能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阴影。
2、孩子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是可以激发的
孩子缺乏求知欲,通常不是父母的影响或者严格要求不够,而是阻塞了孩子的兴趣。兴趣(好奇心)、梦想、成就感、质疑、感恩、发奋、发愤等都是疏通和启发孩子求知欲的通道。而对于孩子来说,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潜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而已。心情、开窍、暗示、遐想、激励、计划是激发孩子学习潜能的六大原则。潜能开发虽没有绝对的“时间表”,但也有步骤,比如建立目标、控制情绪、磨砺意志、专注于一点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3、孩子考第一是有方法的
“爱学”是“会学”的前提,而“会学”是“爱学”的保证,“会学”才能“学好”。孩子要想考第一,必须要掌握一些具有决定性作用的好方法,如:按计划完成、认真写字、慢慢看课本、整理错题、随手笔记、无私帮助同学、高效率考试、自由自在地作文等。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步入了一个新的误区,即盲信盲从甚至痴迷于所谓成功教子的家教经验,但这些经验听着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们没有“可迁移性”,如果只是一味的克隆、模仿,不但不能落实到自己孩子的身上,反而容易“邯郸学步”,适得其反。
最有用的真东西是需要静下心来思考、提炼的。教育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的那样复杂,抓好了亲子关系、习惯培养、学习这三件大事,父母成为杰出的父母,孩子成为杰出的孩子,就都不是遥远的梦幻了。
请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美国家长的口头禅是:“你干得很好!”“你还能做得更好!”
教育界有句名言:要毁掉一个孩子,莫过于每天对他说一遍:“你真笨!”。因此,我们说的每一句话,在孩子心目中是何等重要!
陈鹤琴先生说过:“随便什么事,你要小孩怎么做,做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事,求什么样的知识,研究什么样的问题。你要有一个法宝,什么法宝呢?就是“鼓励”。孩子需要成人肯定的评价,需要成功的喜悦。因为表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孩子年龄小,他们更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大人处处限制他们,指责他们。为了适应孩子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在教育方法上,应该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表扬。
班上有位非常顽皮的孩子叫成成,每天上课坐不好,喜欢与小朋友打架,令老师非常头痛。今天,我如往常一样暗示他坐坐好,我惊喜地发现,他坐得出奇的端正。我喜出望外地跑到他的面前,轻轻拉住他的双手说:“今天了不起嘛,坐得真好,老师最喜欢你了。如果你能一直这样棒,小朋友们也会更喜欢你的。”
一种从未有过的得意神情瞬间在他的小脸蛋上。我知道,这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我又对一旁随意讲话的乐乐小朋友说:“成成以前也喜欢乱讲话,你看今天他坐得多好啊,变懂事了,你也能这样坐好的,对不对呀?” 乐乐有些难为情,看到比自己还要调皮的成成得到了老师的认可。乐乐毫不犹豫地说:“我也能坐得很好的。”两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天的表现比以前有很大的进步!
这让我想到了有些家长的育儿方式,他们往往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总是疾言厉色给孩子幼小的心灵当头一棒。如:孩子从户外玩耍回家身上弄得很脏,有的家长会忍不住去责骂孩子,命令孩子立即去洗手洗脸。这种消极的教育方法,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改用温和暗示的方法鼓励说:“宝宝手脏了,该怎么办呢?”孩子即刻会领悟到该把手洗干净,然后会愉快地去洗手、洗脸。 鼓励和表扬的方法有很多。如孩子在公园游玩时把剥下的果皮放进垃圾箱,家长应及时表扬孩子做得对;孩子在客人面前大方地表演节目,大人应给予掌声鼓励。
对孩子的教育,我们应提倡鼓励和表扬,并不是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不需要批评?只是批评要适当,要适合幼儿的接受年龄特点,不要处处指责,约束孩子的手脚,使孩子失去自信。鼓励能诱发孩子良好的上进心,表扬则能促进孩子自信心。鼓励和表扬是教育孩子行之有效的“法宝”。 请不要吝啬你的鼓励!
Saturday, March 5, 2011
智能开发
何谓智能?
智能是知识与智力的总和,智能不是只表现在读、写和算等技能方面,还包括解决生活中面临问题的能力。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过分重视读、写和算,而忽略了阅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谓的智能训练,就是要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按照规律,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使孩子在智能、性格各方面协调发展,成为有较高的认识能力和健康的人格发展。
优学馆多元概念
本院设有语文角、益智角、视听角、积木区、生活练习区、美术区等,让孩子自由活动,在探索、操作、实验和游戏中愉快自主地学习。
What is Intelligence? |
Intelligence is a potential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intelligent and not just in reading, writing and counting skills, but also in facing life problems. |
At presence, the society tends to over-emphasis knowledge on reading, writing, counting and are often unaware the importance of a lot reading and practical abilities. |
In fact, the real smart training is to addre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ld's 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iscipline through the role of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will lead the children to complete each stage of development tasks successfully. |
In U-genius, we have a set of language integration, educational, audio-visual, block, life practice and art themes to conduct activities which involve exploration, operation, experiments and games to let your children to discover more learning pleasures |
Subscribe to:
Posts (Atom)